百度 年初至今,围绕着如何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包容性、市场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问题,管理层不间断地释放出政策信号。

记者踏访抗日根据地旧址,探寻我党我军优良作风感召力——

“愚公移山”的伟力源泉

■解放军报记者 宋子洵

炎炎夏日,记者寻访多个抗日根据地旧址。

回望烽火,一问如悬钟——

生存环境如此艰苦,对敌斗争如此残酷,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为什么能够获得人民群众拥护支持?为什么八路军、新四军等在人民群众支持下能够如鱼得水、一往无前?

追根溯源,是赢得民心——

2025-08-03,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愚公移山》,“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今天,“三座大山”早已被搬走。那个问题,依然挥之不去——

“上帝”,是怎样被感动的?

近日,武警山西总队长治支队组织官兵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孙烨 摄)

根脉拥抱大地,土壤滋养大树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山西武乡的峰峦之间,有一处小小的村落——砖壁,八路军总部曾设在这里。

拾级而上,走进一个不大的院落,一棵老榆树映入眼帘。党史专家李东光告诉记者,这棵榆树被当地老乡称作“彭总榆”。

关于这棵榆树,村里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1940年春,八路军总部第二次进驻砖壁村。当时,太行抗日根据地遭遇大旱,老百姓依靠榆钱、树叶充饥。一天,一名战士饥饿难耐爬上树摘榆钱,恰巧被彭德怀撞上。

“榆钱是留给老百姓的,你怎么能擅自跟老百姓争吃呢?”彭德怀仰头批评树上的战士。这件事后,彭德怀多次在会上强调,让战士们到方圆十里外的山上挖野菜、摘榆钱,将方圆十里以内的度荒之粮全部留给老百姓。

“当时,很多当地的老百姓感动得落了泪。这样纪律严明的仁义之师,从古至今没有见过!”仰望树冠,李东光说,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后来,老百姓又将“彭总榆”称为“纪律树”。

几个月后,就在这个小村庄,彭德怀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先后有105个团约20余万人参加,仅前3个半月,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8万人。

“如此规模的战役,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的。”李东光告诉记者,百团大战中,仅平山、灵寿两个县就动员了3500多名民兵,晋中军区发动10万多人,破坏和填埋日寇占据的公路、封锁沟。

“刘伯承师长当年在接受《新中华报》采访时说,人民群众英勇助战的精神,令人感动得落泪!”李东光说,“八路军不与民争粮,让老百姓落泪;老百姓英勇助战,让八路军落泪。这正是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生动写照!”

微风吹来,“纪律树”飒飒作响,仿佛告诉我们一条真理——只有大树的根脉紧紧拥抱着大地,土壤才会给它丰富的滋养。

对于人民军队而言,这是铁律,也是铁纪。

当年,采访根据地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发现,任何地方,只要有共产党人及其军队在,都能听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另一位美国记者斯特朗也发现,八路军新战士上的第一课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个战士实在太饿了,午夜从一个被丢弃的面食摊捡了一个花卷,结果后面的战士马上喊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个战士立即把花卷放了回去。

巧合的是,国民党第3军军长曾万钟也曾率部来过砖壁村。一位耄耋老人回忆当年情景,仍难掩悲愤:“国民党的队伍来了,抢粮食、抓壮丁。鬼子来‘扫荡’,他们跑得比兔子快,留下我们遭殃……”

这样的军队,怎么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据统计,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敌后部队仅剩6万余人,其中半数丧失作战能力。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到约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

“在战争中比枪炮威力更大的东西,是人和人心的向背”“战争夺去你一只眼睛,群众会给你千万只眼睛;夺去你一只手,群众会给你千万只手”……向守志将军生前多次回忆起老师长刘伯承的话,曾经动情地讲起一个故事——

平乡县上町村有一位老大娘,每次抗日军民转移或隐蔽时,她都用家里的地窖和夹壁墙提供便利。后来由于汉奸告密,老大娘被日寇抓走了。敌人对她严刑拷打,最后残忍地把她扔进一口枯井。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一声“子弟兵”,万代鱼水情

盛夏太行,骤雨初歇,满目苍翠。

“水流南山头,吃饭不用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河北涉县,一首《漳南渠颂》鱼水谣,至今还在群众中传唱。

“1940年,八路军129师挺进地处太行深山的涉县。1942年至1943年,涉县接连遭遇严重旱灾。官兵硬是凿出一条近30里的漳南大渠,附近村庄的3000多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讲解员李美菊向参观者娓娓讲述。

一条漳南大渠,引来人民群众“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源头活水——当年“九千将士进涉县”,后来“三十万大军出太行”!

走出太行八陉,举目望去,冀中平原坦荡如砥,一马平川。此地无山,然而,聂荣臻同志当年却深情地说:“依靠人民,比山靠得住。”

杨成武将军生前回忆:“冀中人民好得很,我军每住一家,这家房东就全家动员放哨警戒,侦察敌情,传送情报,并且有什么给什么。花生下来送花生,红枣熟了送红枣,早晨还给煮两个鸡蛋。我们那时穿的是便衣,骑的是自行车。每次一进村,老乡就立即把自行车轮印扫掉……”

1940年春,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考察后,撰写了《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称颂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是在晋察冀生了根的抗日军。

“子弟兵”的称谓古已有之。现代中国,家喻户晓的“子弟兵”称谓,则来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9年5月,聂荣臻发布通令,嘉奖平山团是“捍卫民族、捍卫边区和捍卫家乡的优秀的平山子弟兵”。

这是“子弟兵”一词首次用于称呼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闻名全国的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就是河北平山人。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猪羊出了门,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英勇的八路军……”这首广为传唱的《拥军秧歌》,诞生于延安时期开创的双拥运动中。

2025-08-03,八路军留守兵团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公布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个《拥政爱民公约》。时值新春佳节,部队在送给抗属的贺年片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你们的儿子、兄弟出门抗日,我们就像你们的子弟一样,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我们一定尽力帮助。”

“我们就像你们的子弟一样”,子弟兵的承诺践诺,在那个年代不胜枚举——

有一年春节前,新四军某部突然奉命转移。当时淮北地区穷,老百姓过年才能吃点好的。官兵考虑到,如果在老乡家过年,他们肯定会拿自己平时难得吃到的猪肉细粮来待客,于是在村外露宿3天。

浙江省长兴县温塘村的吴春云老人,生前曾深情回忆:“新四军真好啊,待人很和气,说话很讲理……他们有‘四不走’——地扫不干净不走,水缸挑不满不走,门板上不好不走,借老乡东西还不清不走。”

还有一张贺年片,静静地陈列在山东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柜内。

这张白底红字的贺年片,是1945年新春之际八路军滨海军区发行的。卡片的正面写有“恭贺新春”4个字,画着一个推着独轮车的农民,车上装着丰收的庄稼。另一面是4句诗:“男耕女织齐生产,百姓军队有吃穿;积极准备大反攻,今年就是胜利年。”

“今年就是胜利年!”果然,这一年日本鬼子就投降了。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有这样的团结,才有这样的自信!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

“我是刘老庄连第6371名战士,我有勇气扛起这面连旗……”

今年3月18日,第82集团军某旅“刘老庄连”在冀南某驻训场举行纪念新四军“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殉国82周年暨“新时代八十二勇士”颁奖仪式。领奖台上,获奖官兵面对连旗庄严宣誓。

千里之外,苏北淮安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松柏苍翠,82名勇士长眠于此。

2025-08-03,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安全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4连82名官兵,在刘老庄与数十倍于己的日伪军殊死搏斗。战斗从拂晓打到黄昏,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82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战后,7旅重建4连,当地挑选82名优秀青年补入该连,并命名为“刘老庄连”。

擎旗自有后来人。仪式接近尾声,驻训场上响起雄壮激昂的连歌:“抗日救亡动刀枪,战斗在淮阴的刘老庄……”

歌声悠扬,勾起另一件往事——

1944年除夕,盘踞在山东临沂的日伪军窜入临沭县朱村大肆掠杀。危急时刻,八路军滨海军区4团3营8连官兵奉命阻击。经过6个多小时血战,他们击退了敌人,村民得救了,24名官兵却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这里。

大年初一,乡亲们捧着热腾腾的饺子,眼含热泪来到官兵牺牲的地方。自那一天起,每年春节头碗饺子祭英烈便成了朱村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人民军队为百姓流血牺牲,赢得了百姓的深情爱戴。来到武乡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武警山西总队一名领导深有感触地说:“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敌后抗日根据地群众为部队传递情报1300万余次。一个日军师团长曾感慨道:“中国的老百姓可以随便用眼色或手势传达八路军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电话还要快。”反观国民党部队,1943年鲁苏战区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部队移动时,百姓闭门闭户,无人引路;宿营时,求一瓢饮而不可得。”

华北平原,冉庄地道战遗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指着一处隐蔽的地道入口告诉记者:“当年八路军藏在地道里,我们送饭送水;后来国民党军来了,我们就把地道口封死,谁让他们净干坏事。”

当年,阎锡山所属部队的一名参谋,与新绛县一名村民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你很年轻,为何不当兵?答:我打算当八路军。问:你为何要当八路军?答:八路军好。问:八路军什么地方好?答:从前八路军驻在我们村中,给我们磨面、扫院、喂牲口、抱小孩,好像一家人一样。

阎锡山得知后,特意给所属部队发了一封电报,原文发去上述对话。

这封电报产生了多大效果不得而知,但他和他的军队却没有办法学到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

卡尔逊,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美国驻华使馆海军参赞,来到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考察,所见所闻让他深深折服:“我凭我整个的心,凭那赋予我以意识的一切,深知这支军队的崇高目标和正直……我愿意一同生活和工作的是八路军。”

“上帝”,是怎样被感动的?答案,其实就写在抗战烽火燃烧的千山万壑间,写在无数抗日老战士一生难忘的经历里。

新四军老战士游梅耀,在战斗中多次负伤,但在老乡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都化险为夷。

“解放后好几次体检,医生都说我的肝上有疤痕,我告诉他们那是子弹打的,医生都为之称奇。其实,这奇迹是乡亲们创造的。为了给我吃肉养身体,房东大娘一狠心,把家里的一条小狗都杀了……”

游梅耀生前常说:“这么多年来,我常想,如果能再见到为我养伤的大娘,我一定跪下来给她磕个响头,叫一声娘!”

(采访得到龚伟、孙烨、童康、杨仕伟大力支持)

记者手记

“人格力量”可移山

刘伯承元帅曾这样追问:老百姓不是命中注定要跟我们走的,为什么不跟别人走呢?回望抗战烽火,正是由于人民军队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英勇牺牲,才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支持和追随,壮大了革命队伍,战胜了凶恶敌人。

习主席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重温抗战时期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我们更加信服这种“人格力量”。“人格力量”可移山,“人格力量”可填海,唯有把“人格力量”永远发扬光大,人民军队方能永葆纯洁光荣,无往而不胜。

编辑:王子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